【沒補英文真的不好嗎?】KAS / 連柏勛

「媽!我不想補英文。」媽媽說:「你要學英文才有競爭力,才能與國際接軌,大家都在補,為什麼你不補?」

每天的課業壓力很重,媽媽!其實我一下課最想做的,不是去補習班,而是回家好好休息,休息後能自己安排時間寫功課,讀有興趣的書,偶爾能和同學打球、打電動玩具,在打打鬧鬧之中我感到無比放鬆,但是在英文補習班不能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,我真的不想被迫待在沈悶的補習班中,當一隻關在鐵籠裡,發出悅耳英文聲的小鳥,畢竟在快樂環境中學習,才能體會到學習的真諦,吸收得更多。

語言不是炫耀的工具,而是讓你多一種思考方式,去和這個世界聯繫。我常常覺得臺灣人連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了解,卻花大把的時間學習別國的語言,炫耀一知半解的外國文化,卻輕視或忽略自己的文化。臺灣人拼命學外國文化,卻連自己的文化是什麼都不了解,學語言難道是為了貶低自己國家,抬舉外國嗎?例如大家都喜歡看好萊塢電影,偶像劇都愛追韓劇,反觀國片,卻乏人問津,臺灣的百貨公司裡,大家追求國際名牌,歐洲的、美國的、日本的,似乎都比臺灣的更好,能不能有一天,我們也擦亮臺灣這一塊招牌呢?

台灣學生都以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為目標,卻忘記了自己的語言。原住民不會講原住民語,閩南人不會說閩南話,客家人不會說客家話,但大家不怕忘記母語,卻恐懼不會說英文,大家不怕忘記自己的文化,卻怕跟不上流行,跟不上國際主流,而成為文化邊緣人。母語是溫暖的,有感情的語文,那聯繫著家族的記憶,讓我們不斷茁壯的同時,也不忘卻自己的根,不忘飲水思源的感恩。

與國際接軌的不是語言,而是思想。有一次上課老師和我分享馬雲和賴世雄學英文的故事。馬雲生長在一個連ABC排序都弄不清楚的小地方,他是村裡唯一會英文的人,但他家境貧窮,沒有錢補習,於是他每天早上騎四十分鐘的腳踏車,到了西湖旁的飯店門口,拿起英文雜誌,故意唸得怪腔怪調,吸引外國觀光客前來糾正他,藉此與外國人交流,就在這段過程中,他學到的不僅是語言,更重要的是思想刺激,因此他開始學習用另一種新角度看事情,所以面對問題時,他想到的問題點與解決方法都比別人更多,促使他看到自己國家的經濟問題,而用創新的思考方式解決困難,最終創立「阿里巴巴」。

賴世雄學英文,不用出國,不用補習,不論何時何時何人,都阻擋不了他想學好英文的決心。他曾經在豬圈中跟豬練習英文對話,也曾在朝會時間,當台上的人講了長篇大論,台下的人都不想聽時,只有他聚精會神,認真聽每一句話,並且翻譯成英文,他的口譯功力就是在軍中的朝會時光中,日積月累而成的。

我可以買一本好字典,遇到不懂的字可以自己查單字,還能學到相關的其他詞彙。我可以讀英文雜誌配合英文廣播,裡面有國際新知與一些有趣的生活議題。我可以看英文電影和聽英文歌曲,它能讓我學習到外國人生活會話的實際用法,不再僅限於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與文法書,我很羨慕他們用獨特的說法來表達自我感受,這讓我感覺很新奇又酷炫的表達方式。我可以看英文小說,例如看完七本《哈利波特》的原文書,你能想像這對我來說,是多麼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嗎?

「媽!我不想補英文,你說好嗎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