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信恩散文《體膚小事》終於集結成冊出版,輾轉2016年,不知不覺也已二刷!信恩一貫低調,但他的文字卻有光。善感的心緒,敏銳的觀察力,精準的文字功底,一篇篇洗煉的散文,窺探人性幽微,剖析人體祕境,他所開啟的心靈視域,已超出正常視力的波長,這就是信恩獨特的文字律動,《體膚小事》是他的高倍率心靈之眼,所析出的「和詞共振」譜。
◎微溫,「和詞共振」的情感溫度。
提到信恩,我最早被吸引,是他的──「熱臀」。等等……別偷笑!我指的是他的散文名篇──〈熱臀記〉。開篇首句「每天醒來,我和城市第一接觸的部位是臀。」便令人不禁莞爾,充滿遐想。有趣的是「牛屎」因東坡而進入了詩裡;電車椅上的「臀溫」則因信恩而進入了散文,以俗為雅,必須有顆幽默的心靈才能點化。
信恩的醫學訓練,造就他理性中帶有沁涼的慈悲;文學薰陶,成就他感性中帶有含蓄的溫柔。如果以為他淡而無味,清而太弱,那將與他的文字底蘊錯身而過!他的熱度是夜幕的星光,熾而不烈,藉由嚴謹的運思過程,拉長與讀者間的適當距離,以產生心理距離的美感。貼近卻又遙遠;挑動心緒,卻不令人神傷。
文學觸及生老病死議題時,難以不碰撞意識中的恐懼;回憶中的悲痛;潛意識中的逃避。然而「以悲為美」,卻是文學傳統中重要的審美範疇。在進退之間的拿捏,信恩往往以幽默輕鬆為起點,深思善解為終點,從反覆的身體表象,醫病關係、醫療過程、一躍潛入人性禁閉的深潭。
◎徐行,「和詞共振」的文字節奏。
信恩的文字簡練清朗,閱讀他的散文,是種舒心自在的享受,有點像夜裡淺酌一口薄酒萊,聆聽蕭邦〈夜曲〉的感覺。
信恩是位說故事高手,不疾不徐,他善用短句,製造節奏上的間歇,讓讀者隨著文章的斷句,呼吸喘息,思考轉折,例如〈熱臀記〉中寫道:「那是誰的臀?血氣方剛,按耐不住;這是誰的臀,不慍不火,情感低平;這又是誰的臀,殘喘將熄,復歸原點。」除此之外,他更擅長對話的設計與結構性的複沓,營造情感層遞的效果。例如〈呷飽未〉中以阿嬤日常生活的問候語「呷飽未」貫串全文,阿嬤身體健康時問:「呷這麼少,你有呷飽未?」;阿嬤年老臥床睡夢中時問:「幾點?我還沒呷飯,恁呷飽未?」;阿嬤病重只能吞食少許柔軟的食物時說:「你有呷飽未?這擱剩一塊雞蛋糕,乎你呷,要呷乎飽。」;最後,以「阿嬤不再問我『呷飽未』」,串連阿嬤對孫子一生綿長的關懷。
◎灰藍,「和詞共振」的思想色彩。
信恩的思想是灰藍色調,讓人想到高貴從容的俄羅斯藍貓。白與黑的對比色中,加入冷色系的藍,從中調和兩股極端力量,一揮而就成了太極圖騰。他在生死之間,以冷靜客觀洞察世情,既是故事中的主角,又是故事外的說書人,在主客體的轉換中,化育對人生的寬容與理解。
他不只是醫生、作家,更是一位生活哲學家。日常生活瑣事中,醫院體膚小事裡,都有一套屬於他個人的詮釋系統,與哲學思想。《體膚小事》不僅是一本身體與文學的書,更是一本身體與哲學的經典。書中有許多對身體的別解,例如談到包皮,他說:「且慢。包皮有自己的哲學、幽微的命定──適時的前進與撤退,彷彿正告訴人類:要懂得能屈能伸」;談到骨的功能,他說:「骨挺起人生,支配動作,功能看似內在的扶撐,實則外在的畫限。這原是人體之架,亦是人體之籠。」而論及女性的子宮與卵巢時,作為男性的他,卻能有柔性的同理:「我似乎明白,女子要保護的不是子宮和卵巢,而是一段婚姻,一種生命裡的安棲。」
古典文學裡論及「身體」,喜談「氣」與養生論,或者放在喻依的位置,例如〈指喻〉,而信恩筆下的器官,可見、可觸、可感,是一種形象鮮明的主體,因此從身體中所領悟出的哲學思想,似乎更加貼近人心。
◎信恩「和詞共振」為文學、身體、開啟了一扇任意門
從產房的門到太平間的門;從教堂的門到墓園的門,生之喜悅;死之離愁,緣起緣滅,聚散無常。每一個分岔的路口,看似人作選擇,每一個死別的關口,卻又半點不由人。從此門到彼門,距離究竟有多遠?路途究竟有多險?信恩或許現在還無法回答,但我相信有天,他會以文學為身體解碼,開啟一扇任意門,讓讀者穿梭於醫病關係的互助與對立;讓讀者穿越於生存的偏執與死亡的恐懼。信恩的散文帶領讀者在他的故事裡,療癒自己的傷口。信恩給人勇氣的口吻,不是搖旗吶喊,而是一種貼近耳畔的呢喃。相信所有的讀者都期待他「和詞共振」,再次創作出一份心靈的良藥。
本文收錄於《幼獅文藝》2016年6月號〈筆上的聽診器-醫生作家黃信恩的「和詞共振」譜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