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貼標籤,你需要一罐人生除膠劑

我常常提醒自己,不要亂幫別人貼標籤。

有時候為了教學互動,我會幫學生取綽號,例如:他今天穿黑色的T恤,我會叫他巧克力王子,又例如:有同學穿著紅色上衣,我會走過去跟他說:「你是不是因為想到要上老師的課,太開心,狂噴鼻血,所以你的衣服才會長這樣。」又例如孩子喜歡打籃球,那我會叫他流川楓。這樣的對話,通常用在忘記學生名字,和要搞笑時,孩子還是會很善良的買單,但我會刻意提醒自己,用詞盡量正向,放大他的優點與特色,讓老師的話,盡可能像鎂光燈,打在每個孩子的心上。​

過去,我教過很多「極優秀老師的孩子」,有台大中文博士的家長,有法律系、醫學系教授的家長,還有醫學博士的家長,這些家長都是超級學霸、菁英中的菁英,當他們的孩子,並不容易。​

當老師的孩子,在求學階段,是最容易被貼標籤的族群,如果,你表現好,有的人會說:「他媽媽是老師,要什麼資源都有,表現好有什麼了不起。」,當這群孩子表現不符合期待時,又會聽到:「你媽媽是老師,你這樣丟不丟臉啊?」​

​似乎,因為你的誰是……,所以你就理應長成……的樣子,然而,人的成長,真的能像工廠出產鳳梨罐頭一樣,都在嚴格品管底下,生成相同模樣,相同質量,相同內容的樣子嗎?​

​曾有一位家長,他的孩子讀高一時,想要念第三類組,結果他覺得孩子數理不特別出色,所以就跟他說:「你不要選第三類組,你沒辦法啦!到時候會很挫折。」於是孩子讀了第一類組,但殘酷的現實來了,這孩子在社會組也表現得很一般,社會科更是低於均標的程度,於是升上高二開始,小孩常常藉故各種理由,說自己身體不舒服,甚至還看了精神科,開始需要服藥才能睡著,當時在校的老師對他說:「你媽媽是老師,你怎麼會這樣?」這位家長第一次跟我對話時,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是:「大家都知道他是我的孩子,結果他表現這麼糟,真的讓我很丟臉耶。」我聽到這一句地當下,就像冰錐扎了心頭一下,我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這樣了。​

​後來,我與孩子獨自約在星巴克聊天,當天我沒有問他有關課業的事情,只問他喜歡星巴克嗎?喜歡喝什麼口味的飲料呢?吃什麼點心的時候會覺得開心呢?平常喜歡做什麼事情?什麼星座?喜歡BTS嗎?胡天胡地的聊,就是不談學業,結果孩子自己開口問:「老師,你有要上課嗎?」我問他:「你有『想』要上課嗎?」不想我們就不要管上課了,今天不收你錢,就花錢請你在星巴克『開心點』,反正今晚就是放鬆閒聊一下,結果孩子突然靦腆的笑了,他說:「老師你好怪,我以為你一來就會拿出講義開始上課,結果你竟然都不說上課的事情。」我說:「開心才能開腦啊!小孩,你快樂嗎?」​

​結果這孩子把上了高中後,自己本來很想讀第三類組,但不被家人支持,又被學校老師否定,又因為從小到大都被貼上「你是某某老師的孩子,所以你必須……。」的框架給框住了。在高中這個青少年自我意識提升,開始確立「我」就是為何的階段,過去的經驗如果不是鷹架,那就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框架,這種框架不一定是負面標籤,更多時候正面的標籤也很有可能成為另一個「巨人不合腳的小鞋」。

所以面對貼標籤,或許每個人心中,都該有罐「人生除膠劑」,當有人貼標籤在自己身上時,抹兩下,撕掉它,當我們不小心幫別人貼標籤時,趕緊抹兩下,撕下它,當我們自己不小心幫自己貼標籤時,更要有意識地多抹幾下,徹底撕掉它,因為標籤就是一種設限,一種框架。​

​世間如果你遇到,相濡以沫的人,你要用感恩強力膠,惦記一生,世間如果你遇到,不負責任的酸言酸語,亂把口水吐人身上者,你千萬不要生氣,更不可以把他的話往心裡擱,為什麼?那不等同於你把別人口水,當精華液塗抹全身,把別人口水放保溫杯裡,溫著悶著,你弄得自己滿身臭,還保溫唾液,這樣的品味肯定不是優雅智者會做的事。​

​人生在世,難免有風雨,雨落開傘雨便散,不負責言論亂噴亂貼時,請拿一罐人生除膠劑,把標籤撕下來,外加噴兩下健忘酒精,把口水病菌就此消滅,比起用怨懟保溫別人的唾液,你更該用感恩保暖自己的心。​